软银清仓英伟达:58 亿美元套现背后的战略重构与利弊权衡
2025 年 11 月,科技投资巨头软银集团的一则公告引发全球资本市场震荡:公司已于 10 月完成对 AI 芯片龙头英伟达全部股份的清仓,出售 3210 万股股票(含资产管理子公司持股),套现金额高达 58.3 亿美元(约合 415 亿元人民币)。这一操作并非偶然的资本腾挪,而是软银 AI 战略重构的关键一步,其背后暗藏多重考量,也为未来发展埋下了机遇与挑战的双重伏笔。
软银此次清仓的核心逻辑并非看空 AI 赛道,而是基于资金调度、战略聚焦与风险规避的三重考量。首先,为大规模 AI 投资储备 “弹药” 是直接动因。根据规划,软银在 2025 年 10-12 月需筹措至少 305 亿美元资金,其中 225 亿美元将追加投资 OpenAI,65 亿美元用于收购芯片设计公司 Ampere Computing LLC。通过出售英伟达股票实现 “资产货币化”,成为其安全高效的融资路径,同时搭配减持 T-Mobile、德意志电信等资产,已累计筹措超 170 亿美元资金,为核心投资计划保驾护航。其次,锁定高位收益是理性选择。英伟达股价在 2022 年 10 月至 2024 年 10 月间累计上涨超 10 倍,2025 年 10 月更是跻身 5 万亿美元市值俱乐部,软银在估值高位落袋为安,既将纸面财富转化为实际收益,也规避了后续可能出现的估值回调风险。最后,战略重心向 AI 生态核心转移是深层逻辑。在软银看来,OpenAI 作为大模型领域的领军者,堪称 AI 时代的 “操作系统”,其战略价值远超作为硬件供应商的英伟达。放弃对硬件环节的 “跟投收益”,转而掌控生态主导权,成为孙正义的核心布局思路。

这一战略调整为软银带来了显著优势。其一,生态主导权争夺占据先机。截至目前,软银对 OpenAI 的累计投资承诺已达 300 亿美元,成为其关键投资方,而 OpenAI 的估值已从去年 10 月的 1570 亿美元飙升至 5000 亿美元,为软银贡献了 2.157 万亿日元的账面收益,使其上半年净利润创下 2.924 万亿日元的日本企业史上最高纪录。深度绑定 OpenAI 让软银得以切入 AI 产业最核心的技术链路,有望分享生态扩张的长期红利。其二,资产结构更趋健康。通过高位套现高估值资产,软银不仅修复了此前因激进投资导致的资产负债表压力,还积累了充足现金流,截至 9 月底的季度股价更是飙升 78%,创下 2005 年以来最佳季度表现,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。其三,赛道聚焦提升投资效率。软银彻底退出硬件跟投模式,集中资源押注大模型与芯片设计等核心领域,形成 “AI 算法 + 硬件设计” 的协同布局,契合行业从单点技术竞争走向生态对决的趋势。
但战略转型背后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劣势与风险。其一,错失硬件增长红利的可能性。英伟达作为 AI 算力的核心供应商,仍深度受益于全球 AI 基础设施建设浪潮,此次清仓让软银重演了 2019 年错失英伟达后续市值暴涨的历史,若未来 AI 硬件需求持续爆发,软银将彻底失去这一收益来源。其二,单一押注的集中度风险凸显。软银当前投资收益近三分之二来自 OpenAI,过度依赖单一项目使其业绩与 OpenAI 的技术迭代、商业化进展深度绑定,一旦大模型行业出现技术瓶颈或监管收紧,将直接引发软银业绩波动。其三,市场情绪与估值波动风险加剧。此次清仓已导致英伟达股价单日下跌 2.96%,市值蒸发超 1400 亿美元,而软银自身股价也一度开盘跳水 10%,反映出市场对其激进转型的担忧。此外,当前市场对 AI 投资泡沫的担忧升温,超大规模科技企业债券利差扩大,若后续 AI 行业估值回调,软银的账面收益可能大幅缩水。
软银清仓英伟达的操作,本质是一场从 “硬件红利分享者” 到 “生态主导权争夺者” 的战略升级。短期来看,其通过精准的资本运作锁定了收益、支撑了核心布局;但长期而言,这场豪赌的成败仍取决于 OpenAI 的商业化落地成效与 AI 生态的发展走向。在 AI 行业从狂热期迈向理性深耕期的关键节点,软银的选择既展现了其对技术趋势的敏锐判断,也暴露了激进投资模式的固有风险,这场战略重构的最终结局,仍有待时间检验。